如果你想要变得更有智慧,那不妨订阅这份合集。
普通的人学习知识,厉害的人学习模型。
01
—
熵增定律场景
定律场景
作为思维模型合集的第一篇,一定会是熵增定律。
如果地球毁灭了,我们怎么能够在一张名片上写下地球文明的全部精髓,让其他文明知道我们曾有过这个文明呢?
1+1=2(代表了数学文明)
E=mc²(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)
S=-∑ P ln P(熵的定义)
还有你可能看到过的很多名言金句,著作作品,例如曾国藩说:“既往不恋,当下不杂,未来不迎”,这里的“既往不恋”,其实也是一种和熵相通的人生哲学。
无论是生命体还是非生命体,万事万物均可以套用熵增定律,所以,合集第一篇一定会是至高无上的熵增定律。
02
—
什么是熵增定律?
什么是熵增定律?
我们日常生活场景中:
如果家里摆放的物品越来越乱,是不是房间的无序状态越多?
如果脑袋里越来越多信息,是不是脑子里越混乱,思绪万千?
如果你的电脑桌面不整理,就会摆满很多散乱的文件,文件都不知道放在哪儿?
最近春节,相信不少朋友回家都会面临着被长辈催婚的问题,但是婚姻一定不要急着选择。
为什么,随机自由选择的催婚形式一样符合熵增定律。
如果随波逐流,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更大可能是混乱的而不是有序的。如果因为催婚而结婚,这段婚姻更可能是不幸而不是幸福的。如果你想做出点与众不同的事情,更可能会遭遇失败而不是成功。你或许还听过一句话“如果你不种满鲜花,那里就会长满杂草”。
如果任由一个事物自由发展,那么混乱的、不确定的状态就越多,状态数越多代表的可能性越多,这其实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。
03
—
熵的定义?为啥做熵减很重要?
熵的定义:
S=-∑ P ln P(熵的定义)
更大的可能性=更高的熵=更混乱的程度。
一个系统,一个组织,一个星球,一个宇宙,再到一个人都符合熵增定律。在自由的状态下,我们会变得混乱,无序,僵化,没有活力直至在这种混乱中走向消亡。值得庆幸的是,宇宙是平衡的,在熵增的大前提下,给了我们一条不同的路,反熵增,也即自组织,生命化。
在这个世界上,混乱才是常态,而有序是需要刻意做功才可以营造的结果。我们称为主动做功、做熵减。
为了方便理解在封闭系统中,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。比如一辆在路边停了很久的单车会生锈。
孤立系统:和外界没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
封闭系统:和外界没有物质交换,但是有能量交换的系统
避免在封闭系统中导致更多的混乱。那么就要学会感知和选择。
04
—
如何做熵减的行动建议
那应该如何才能避免混乱?变得更好的行动建议。
关键在于:感知+选择,可以使得事物变得更加有序
对于个人来说,要改变混乱和无尽的熵增,有两个要点:开放(提高眼界和认知)、做功。
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,发现普通人每天大脑里闪过1.2万至6万个想法。
让大脑主动的做感知和选择,就是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的道理
有本书叫做《断舍离》,这本书其实就是在主动做熵减。
还有我们提到的“过往不恋”,也是主动在做熵减。
【保持开放】
保持好的求知信息输入,你还需要打开眼界,提升认知。
当你认知有局限的时候,要做成一件事就要耗费大量的能量。
所以人只能认同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。人也只能赚到自己认知以内的钱。
假设你掌握的信息更多,不仅耗能更少,效率也更高。
这也是为什么历来伟大的企业家都博览群书的原因。
“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,没有不每天阅读的,没有,一个都没有。沃伦读书之多,我读书之多,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”。稻盛和夫说过“人生/工作的结果=思维方式×热情×能力”。又绕回来了,这就是为什么要写思维模型的合集的原因。
【主动做功】
减肥健身等行为习惯,是需要做功的,
如果你想要养成好的习惯,那应该早睡早起。因为你睡得早,那么你不可能起得晚。
所以要做到早睡早起的决定性因素是,早睡。
主动断舍离,主动排除干扰,主动做减法,主动收拾房间,主动增加事物的确定性,主动进行时间表的规划等等,这些都是在做功。做功是反人性的,与之对应的就是懒散散漫,所以,做功多少伴随着点痛苦。
对于个人,要开放和做功,对企业,一样需要开放和做功。
一个企业,要让自己反熵增,就是让自己更有活力,就要让自己开放,更多的适应外部的变化与环境,让其在环境中自我进化。同时,可以不断生出独立的新的业务,新的业务也可以不断进化。从本质上来讲,延续的发展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,而要想突破非连续性,必须要“生”出新的曲线,这才是对抗熵增最好的办法。
05
—
熵减和耗散结构
熵减和耗散结构
搭建一个耗散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:
输入能量+信息+物质,经过耗散结构之后,排出熵。
举个例子,一条河流是耗散结构,它是流动的,有能量和物质的注入,流水不腐。而一个封闭起来的游泳池,死水一滩,随着时间的推移,会变成一滩肮脏的臭水。
再举个例子,对于我们来说,人体也是一个耗散结构。每天输入了能量、信息和物质,人体会进行新陈代谢,然后排出熵。
关于人体生物学,还可以额外提及一下。我们的人体是一个神奇的结构。
大脑海马体每天新生:700个神经元
皮肤的更新周期:28天
红血球的更新周期:4个月
肝的更新周期:5个月
骨骼的更新周期:7年
基本上人体每7年,大部分的细胞就会全部换过一遍,连骨骼都换了。那么你还是原来的你吗?所以在生物学上,人是可以彻底重塑自己的,只不过需要的时间比大多数人预想的长。
河流动态平衡,人体也是动态平衡,耗散结构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构。
关于耗散结构落到个人的选择中。如何选择城市和公司。那就要优先选择更优的耗散结构。应该选择这样的公司加入:
能够不断从外界吸取能量和信息,不断做出成绩的城市和公司。反过来,应该避免加入尽管现在看起来很良好,但是拒绝和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城市和公司,无论它现在给你多高的工资,多安逸的生活和福利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糟糕。这是熵增定律决定的。想想上面提到的封闭的泳池。
那如何能够给自己的身体搭建一个好的耗散结构呢?我们从耗散结构去理解个人如何变得更好?
看下图的框线部分,这些蓝色部分就是我们能够主动选择的部分,在“因”上努力。
这也是我经常提到的话“在因上努力,在果上随缘”。把力气用在自己可以主动掌握和影响的事情上。
再来说说人体耗散结构里面红色的部分。
我们需要刻意改变的东西是耗散结构的输入部分。对于红色部分产生的熵,包括坏结果以及坏结果带来的拖延、懊悔、沮丧等情绪,我们都应该采取接纳和允许它们存在的态度。
对于耗散结构和封闭系统的对比如下图所示,A模式一致在拒绝能量和信息的输入,B模式则一致在想办法接受信息和能量。对比一看,你就知道了,这或许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做出的行为不同。
所以,通过耗散结构,我想你一定了解了,如何主动做熵减,如何让你自己的系统变得更好。
一是保持开放,二是主动做功。
06
—
熵减的其他理解:内卷与递弱代偿
熵减的其他理解:内卷与递弱代偿
关于“内卷”。
其实也可以用熵增来分析。
这里先解释一个名词,叫做“递弱代偿”。
“递弱代偿”由王东岳(自由学者,著有《物演通论》)提出。这个理论认为,生物的进化发展趋势是,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,它的存在度越高,适应性也越强;而越高级的物种,其存在度反而很低,适应能力也越弱,这就叫“递弱”,并且存在度呈一个递减趋势。而随着存在程度的递减,后衍物种为了保证自己能够稳定存在,就开始相应地增加和发展自己续存的技能及改变结构属性,这种现象就叫做“代偿”。
这是不是和“内卷”原理相通。
怎么解释?
生命在熵减。生命的熵减过程,会加剧环境的熵增。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,生命为了生存,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和物质,必须变得更加智能。
当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,为了生存,我们就需要更强大的生存能力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竞争力越来越大的原因,也是为什么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的原因。因为环境熵增了。
而环境在熵增。房子供大于求了,车子供大于求了,消费品供大于求了,大学生供大于求了,职员供大于求了。
熵增定律是解释内卷的另外一个思路。
总结起来,文章主要是介绍了熵增定律的定义、场景,给出建议,如何用熵增定律指导自己或者企业保持开放和主动做功。做熵减即为反熵增,反人性,自然会痛苦。但是,这正是让你走向更好的自己的唯一途径。
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 ——《孟子》
这又何尝不能理解为反熵增。







如果你想要变得更有智慧,那不妨订阅这份合集。
普通的人学习知识,厉害的人学习模型。
01
—
什么是思维模型?
1、什么是思维模型?
思维模型是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抽象化表达,一个模型不仅能解释一个结果是如何产生的,还能告诉你,为什么是这个结果,可以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公式;有了思维模型你可以更快速高效的解决各类问题。
换句话说思维模型通常是一种结构化、程序化的知识,可以用简洁的图形、符号、结构化语言等组成的可视化的模型,是人们界定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时使用的思维框架。
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一个思维模型,9×9乘法口诀,记住口诀,你可以用来进行很多复杂的运算。
从各类数学公式、物理定理,到经济学复利模型,再到心理学锚定效应,甚至你自己总结的与人交往的技巧套路,都可以称之为思维模型。
02
—
为什么学习思维模型?
2、为什么学习思维模型可以提升智慧?
你是不是和我一样,都曾经只言片语的从各大佬里面听过思维模型,某某大佬谈过“反熵增思维”,某某大佬提过“决策树思维”,某某大佬提过“复利思维”,或许在各类文章中,你还听到过类似“机会成本”“沉默成本”“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”“上帝视角”“升维”……
但是你从未刻意深入了解,每一种思维模型背后的定义、适用场景和如何用好,更不谈如何跨学科,跨思维来构建自己的多元模型。
查理·芒格曾经给年轻人指点过他的普世智慧,那就是一系列的思维模型。
“你们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型。你们必须依靠这些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,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。你必须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。”
——查理·芒格
引用《模型思维》一书中的一张“智慧层次结构”图。最底部的是缺乏意义、结构的数据;将数据编码归类,形成信息;知识组织信息,成为模型;智慧就是识别、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。
而智慧是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型,这就要求有多个思维模型的储备,这是优质决策的基础。
03
—
什么思维模型都要学吗?
3、一共有多少思维模型?都要学吗?
乘法口诀都能叫一种思维模型。那么,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思维模型,我们都要学吗?
不是。学习实用的、好用的、有智慧的,高效的思维模型。
换句话说,学对你有用的,你用得上的。前提是你得知道有这玩意。
这份合集「101个思维模型」会建立在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之上,结合个人成长力模型、100个MBA思维模型、结合跨学科如经济学、生物学、数学等不同学科基础模型的理论,以及个人发散的理解,身边案例的举一反三,挑选出101个个人觉得好用、实用、有收获、有帮助的模型。
文章会通过【是什么+为什么重要+怎么做】这样的结构来输出。如下图所示。
对个人,这个系列也是一边写一边学习研究。不排除会发现更好的结构而改变写作表达方式。
说不定写着写着,会从现在的3个结构“是什么”“为什么重要”“怎么做”变成5个结构;
说不定写着写着,会从101个缩减到50个,也说不定会从101个变成200个……
说不定写着写着,另外新开一个系列。
但这不妨碍这份合集的质量,也不妨碍学习了这些思维能够思考得更加深入,从思考到实践再到思考,从而变得更有智慧。
04
—
三米为什么要写这份合集?
4、为什么要写「101个思维模型」这份合集?
知识的增量是其存量的函数。所以强调多元思维模型的混合使用。
思想上先了解,行为上才能靠近。先了解,才能学以致用,知行合一。
写文章是我的一种学习方式,是一种通过IPO来加深理解的方式。
这个前几天在我的星球「三米的运营书屋」里面也有提到过:“如果缺乏一个更全面,更多元化,更高更远的感知视角,个体人在商业社会中的盲动和瞎子没什么差别。用IPO模型(input- process -output/ 又或者你听过费曼学习法)倒逼自己输入。”
所以要尽快迭代自己的思维方式。尽快进行思维模型的IPO。
这就是我写「101个思维模型」合集的初心。
“知识结构的维度越高,越有可能和有价值的信息联通,产生连贯的逻辑,和那种茅塞顿开的快感。” ——up主:王川





今天留了一点空余时间把一本小书翻了一翻。《秀出你的工作》
借着这本书把个人IP和内容这块的知识也整理了下。
或许不少人在创业开始都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,能拯救世界的那种。在经历过社会毒打之后,稍稍能认清现实。
如果不能成为天才,不能创造啥壮举。但把预期设定为影响一小撮人,为一小撮人提供价值。这件事情在勤奋和日复一日的坚持下,总是能做到的。
1、把你拥有的分享出去,起结果可能远超你的预期。
2、圈子是确实存在的。而且当你身处多个圈子的时候,能够很明显感受到圈层的文化差异。但是互联网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聚集探讨和交流的便利性。甚至ai时代,这是信息平权。
3、永远当新手永远学新知识永远成长。身边几个40+的大佬,实在很谦虚。遇到不懂的问题,他们会虚心请教,仿佛是一名新学生一样。他们的自信来源于明确的知道自己擅长什么,知道这个世界上多的是他们不懂的事情,而不懂也不重要,学就是了。找准自己的优势。比如我的是前瞻、思维、收集、成就、追求。无论做什么项目,这些个人特质属于天赋技能,能不能发展成“老天赏饭吃”的技能,就要靠自己的觉察悟性和实践打磨了。”做最擅长的事情,以此来联结他人”。
4、有时候专业选手不如初学者。你非常的精通非常的专业能够吸引的只是同行。而过了初学阶段懂一些又不懂一些的时候。没想到,反而是初学者最能够模仿学习的好老师。
5、多谈论你热爱的事物,多分享你喜欢的内容,你的发声,一定会吸引志趣相投的人。
6、关于个人品味。你听的歌曲、看的书、文字、以及你所购置的每一件物品,收藏品等等,最终都将会成为你个人的品味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宝贝。有的人会摆出来,比如在客厅做一排书架,放上自己喜欢的书、唱片和录影带。有的人则会放在心里,默默怀念那些去过的地方、认识的人、经历过的事。正是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这些独特而美好的事物,塑造了我们的品位而我们的品位又影响着我们的作品。{三米书屋}理想中的样子,应该是一栋楼,两层,有个前院,藏匿在安静街道和绿荫之中。将会摆满我喜欢的书、会员推荐的书、各地方捎回来纪念品、好友赠送的小礼物。
7、我最近在路上看到一辆公车印着xx遗嘱库,分享100个遗嘱故事。然后搜了下,豆瓣上“那些印象深刻的讣告”有100多万的浏览量。“我人生中做出很多重要抉择,都是基于我将不久于人世这个前提,这是我做决定时的重要工具。在死亡面前,其他所有的一切他人的期待、自身的骄傲、对失败的恐惧都变得不值一提。正因为你将不久于人世。你才可以不被失去的恐慌所束缚。因为你本就是赤裸的。”——乔布斯。我死过两回。知道濒死体验是啥样子的。但还需要进行每日早晨思考,或许思考死亡能让人更为珍惜生命。
8、要想产生联系,显得让自己真正被看见。所有人都只关注结果的时候,你需要明白,过程是自己的。过程是人生的体验。记录过程的习惯,会让创作素材和灵感从不缺乏。这也是小红书养成号的玩法本质。
9、每天晒一晒你和你的工作。慢慢你就会遇到更优秀的人。媒体人的日更制度,真正能抓住的单位就是天。当然,分享需要有意义。有所取舍。分享的东西,要么有趣,要么有料。
10、流量是为了告诉大家你还活着。存量是创造内容。维持流量的同时,默默在存量上努力。
11、所有的营销背后都要讲好故事。我发现自己讲故事的能力比较差。演讲能力这个事情或许需要一些公开演讲、直播、上课、分享会等方式来锻炼锻炼了。【多媒体叙事】也是一种能力,一种能讲好故事吸引人听的能力。“猫坐在垫子上”不是故事,“猫坐在狗垫子上”才是故事——约翰.勒.卡雷(作家)
12、我们说来说去,其实说的都是自己。人们也只会相信他们选择和愿意相信的事情。所以,我们都觉得自己的世界人生很精彩,怎么能够一两句话就说完呢,但是,世界想了解我们的,或许真的只有两句话。甚至两个词。
13、出书。编辑约稿好久了。。列了一个大纲之后就一直没理过。最近找到了愿意一起写书的游戏朋友。可以推动起来。这件事情大概率今年是办不完的,明年应该可以吧!
14、少说多听多做。这里指的是与人交流。如果是写文章,做分享,一定要质量胜过数量。就好像知识星球。我能保证的是,我分享的东西,至少经过我的筛选,是我觉得对运营伙伴有价值有用的东西,这样的交付,能让我心理觉得对得起伙伴们的信任。
15、振奋你的就去做。消耗你的就停下。对人一样。可以做“吸血鬼”测试。减少内耗。
通过这个简单的测试,你就能知道你的生活欢迎哪些人、不欢迎哪些人。如果和某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,你感觉精疲力竭,那么这个人就是“吸血鬼”。反之,如果相处一段时间后你依然精力充沛,这个人就不是“吸血鬼”。
16、恶意评论、差评、他人的看法评价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对的人评价。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,用善意回报善意。
17、关于连续工作,坚持死磕。这是所有成事的必要条件。同时也应该灵活照顾好自己。照顾好身体、情绪。松弛有度,灵活工作生活。这才是自由的状态。




一份挺不错的七夕文案。
爱马仕今年广告语:“公开不一定是最爱,不公开的一定是最爱,深爱之人藏心不挂嘴,久爱之人在梦不在眼”
迪奥今年的广告语:“我目光短浅,眼里只有你。我有两个愿望,你在身边、在你身边”
兰蔻今年的广告语:“希望合适与喜欢撞个满怀,若是你给我明目张胆的偏爱,我就敢给你大张旗鼓得炫耀”
圣罗兰今年的广告语:我爱你是真的,但你是自由的,纵使结局不满意,遇见已是上上签”
赫莲娜今年的广告语:“愿你是披荆斩棘的女将军,也是令人疼爱的小朋友,愿你是一颗糖果都能收买的小姑娘,也是一座金山换不回的女英雄”
香奈儿今年的广告语;世界上最牢固的感情不是我爱你,而是我习惯了有你。
蔻驰今年的广告语:“会有那么一天,你也会放下今天的执着和不舍,带着稍许的遗憾,是认清,是放过,是释怀,是无能为力”。
给大家推荐一份腾讯文档。上面盘点了众多作家对于写作本身的理解。
https://docs.qq.com/aio/DWVRkZ1RUWHRsdU1J?p=75u9ZeZfbr3cmtV2cKu0n6
看看高手作家们,是怎么写作的吧。
文案对目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项目来说都太重要了。短视频背后是文案,爆文推文是文案、品牌营销是文案……文案写作能力也是运营的一项核心技能。
那么对于作家本身来说。写作应该是什么样的呢?
莫言:写作源自模仿
史铁生:写作就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
余华:写作是去完成一个过去的愿望
……
集百家大家的写作经验于一文档中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