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转行游戏运营?如何转行电商运营?
理一理转行背后的职业规划逻辑。
首先,任何转岗工作 都需要具备和目标岗位匹配的能力。 首先看你想要应聘的岗位核心技能点是啥,有意识对应补充。
1.有没有足够强的意愿,能够持续推动内驱去做和目标行业相关的事情。
2.有没有技能、经验、能力。证明你可以跨行到相关行业。
3.有没有行业朋友资源,内推就进去了。
关于转岗这个问题,实际上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对自己个人的定位。
你为啥要转岗?你为啥要转行?你适合这个行业吗?你适合这个岗位吗?你转行的决策逻辑是啥?
而个人价值定位的事情也能通过工具来梳理和解决。
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,运营,数据分析等,这些都已经变成了基础技能,变成了类似EXCEL的存在,基础技能是拉不开差距的,只能在其他地方找竞争力。所以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更要找准,个人定位应该如何进行?
这里有一套方法,名为“个人定位3C分析法”。3C分析法的核心要素是:分析自己、分析行业、分析对手。
首先,分析自己,找到自己所擅长的和所热爱的。做定位,首先一定要了解自己,千万不要看到别人做什么事情很成功,自己也去跟风。别人之所以选择做那件事情,并且做出一定的成绩,可能是因为他的性格和能力特别适合,可能是因为他特别热爱,也可能因为他拥有相应的资源条件。
其次,分析行业,选择有潜力的行业。一个有潜力的行业能够为自己提供巨大的发挥空间。
最后,分析对手,寻找对手的优点和缺点。对其优点可以学习和借鉴,对其缺点可以尽量避免。
【分析自己】可以用【三个成就事件法】
三个成就事件法,就是在过往的经历中找到三个让你觉得非常有成就感的事件,通过每个成就事件找出 3~5个核心能力,然后再找出所有核心能力中重复出现的部分,得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圈。
但有的时候自己以为拥有的能力和实际中展示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。拿我自己来举例,我原本以为自己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,我曾经管理过团队,带领团队完成过多少业绩。 我以为我管理能力很强。但是实际上 真正实践在创业过程中 就发现了 那只是我以为。
比如有的人 过去写了一些文章 数据反馈不错。那这里挖掘出来3-5个核心能力。大概就是去寻找自己过往的高光时刻,然后拆解核心能力是什么。再找这3个事件背后核心能力的交叉点。
具体一点呢。如何梳理自己的成就事件呢?
每个成就事件,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为50~100字,主要描述这件事情的做法和取得的成就。通过每一个事件梳理出自己的3~5 个能力,然后再找出在三个事件中重复出现的能力,这些就是你具备的核心能力。
这里需要注意,知识经验 与 核心能力不同。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。
核心能力是更等同于个人的基础能力。
通过个人成就事件得出的往往是基础能力,比如逻辑分析能力、管理能力、同理心、执行力、认同能力、语言能力、文字能力等。通过对这些核心能力的分析,我们就可以判断当下的定位是否真的适合自己。如果语言能力强,我们可以选择销售、演讲、讲师、主持人等相关职业;如果逻辑分析能力强,则可以选择营销策划、市场运营、广告、媒体推广等相关职业。
通过三个成就事件法,我们可以分析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做一件事情的能力圈。
放大自己的优势,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,我们做事会更加得心应手,更有利于快速成就事业,而想通过补充自己的短板来成就事业则会非常艰难。
如果你找到 找准了 自己个人优势 那就可以在往后的工作时间里 有意识地倾斜合作。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事情上。
无论是创业还是做项目还是打工搬砖都一样。需要具备合作思维。
如果是在厂里上班,大厂里面更偏向于协同合作。分工明确。那么找到自己更擅长的点,能够与他人擅长的部分相互合作,像拼图一样把事情完美解决,其实是公司层面上最希望看到的结果。因为这样效率最高。
除了上面的两个工具分析自己优势之外,我之前也发过一些盖洛普之类的分析。
你还可以通过i e、 盖洛普这些第三方测试分析工具。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。
【分析行业】
分析行业 要看大趋势。看需求。 就算100个思维模型里面,也有最底层最大的模型,需要遵循。我在我的公众号特别强调过。
两个包容所有模型的底层模型 一个是帕累托法则 一个是人口大趋势。
「101个思维模型」No.6 只有20%的人掌握了这个定律,你是其中之一吗?
「101个思维模型」No.6 只有20%的人掌握了这个定律,你是其中之一吗?
「101个思维模型」No.23 人口大规律:大势思维,中国进入老龄化背后的机会
「101个思维模型」No.23 人口大规律:大势思维,中国进入老龄化背后的机会
关于人口老龄化相关,我也更新一些资料放上来。可以重新理解,加深思考。
回到市场行业分析上。顺应趋势。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备上升趋势。这里不展开讲了。能讲很久。这里详细可以看我在【有米屋】线下见面会分享的主题。趋势在那一次分享里面都讲了不少。
总的来说,还是顺势而为,发现并坐上那一俩正在上升的电梯就够了。
【分析对手】
分析对手这个事情,现在这个业态,啥都不缺了。就是看谁能更好的服务和解决需求问题,并且提供好情绪价值。
一直关注竞争对手,好比,你不可能往前开车一直看后视镜。
但也不是说不需要关注竞争对手。
关注竞争对手的目的,我觉得还是基于关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,找到蓝海/利基点,然后发力入局。
如果你想赢,本质上,还是赢了竞争对手就够了。
这一句话是可以切换到任何场景的。
比如说你想要求职拿到offer,那么需要明白求职的本质是竞争,就是一个工作机会的背后有多个候选人,而你只需要做到候选人中最佳的那一位,那么你就能赢。
最后附一波资料
一个是我在线下有米屋见面会的时候分享的课件。
一个是老龄化趋势的机会点思考。从出生率、上学、就业、买房、养老 这些方面去看趋势。是可以做一些提前的布局的。
【别笑话日本,别笑话日本,我们的少子化将来得更惨烈
(2018年的预言文章)别笑话日本,我们的少子化将来得更惨烈】
【准备迎接“韩式少子化”
准备迎接“韩式少子化”】

